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標題: 【唐勇黃帝內經心法傳授計劃】 [打印本頁]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4-10-6 10:26
標題: 【唐勇黃帝內經心法傳授計劃】
【唐勇黃帝內經心法傳授計劃】
主旨:
01:從2015年10月15日開始每星期四開始上課。晚上19點30分至22點整止。
02:上課時間到時必須到【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】QQ 104689350 群報到,再到【術龍五術堪輿學苑學術講堂】YY公會:16251486 號 語音傳授教室上課。
【術龍五術堪輿學苑學術講堂】YY公會:16251486 號 語音傳授教室
備註:必須下載YY語音軟體【YY官網:http://www.yy.com/index/t/download 】。
03:全部課程完成傳授程序後再執行傳承後學者執行程序訓練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 07:26
0001課【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一》上古天真論篇第一》001文至006文】
【001文】
昔在黃帝①,生而神靈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齊,長而敦敏②,成而登天。
廼問於天師③曰:『余聞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嵗,而動作不衰,今時之人,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,時世異耶?人將失之耶?』
【002文】
岐伯對曰:『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①。
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②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③。
【003文】
今時之人不然也①,以酒為漿②,以妄為常③,醉以入房④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⑤。
不知持滿,不時禦神⑥。
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⑦。
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⑧。
【004文】
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,皆謂之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①,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②。
【005文】
是以志閑而少慾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①。
氣從以順,各從其欲,皆得所願②。
故美其食③,任其服④,樂其俗⑤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樸⑥。
【006文】
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①。
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,故合於道②。
所以能年皆度百嵗,而動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③。
參于者必須有耳機與麥克風,準時在QQ【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】104689350 專屬群報到。
在【術龍五術堪輿學苑學術講堂】 16251486 YY語音教室準時開講。
備註:必須下載YY語音軟體【YY官網:http://tw.yy.com/ 】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 08:00
0002課【上古天真論篇第一》007文至009文】
【007文】
帝曰:『人年老而無子者,材力盡邪①?將天數然也?』
【008文】
岐伯曰:『女子七嵗,腎氣盛,齒更髮長①。
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②。
三七腎氣平均,故真牙生而長極③。
四七筋骨堅,髮長極,身體盛壯④。
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,髮始墮⑤。
六七三陽脈衰於上,面皆焦,髮始白⑥。
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⑦。
【009文】
丈夫八嵗,腎氣實,髮長齒更①。
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②。
三八腎氣平均,筋骨勁強,故真牙生而長極③。
四八筋骨隆盛,肌肉滿壯④。
五八腎氣衰,髮墮齒槁⑤。
六八陽氣衰竭於上,面焦髮鬢頒白⑥。
七八肝氣衰,筋不能動,天癸竭,精少腎藏衰,形體皆極⑦。
八八則齒髮去⑧。
腎者主水,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,故五藏盛乃能瀉⑨。
今五藏皆衰,筋骨解墮,天癸盡矣。
故髮鬢白,身體重,行步不正而無子耳⑩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1:33
0003課【上古天真論篇第一》010文至014文】
【010文】
帝曰:『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,何也①?』
岐伯曰:『此其天壽過度,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②。
此雖有子,男不過盡八八,女不過盡七七,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③。』
【011文】
帝曰:『夫道者年皆百數,能有子乎!』
岐伯曰:『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,身年雖壽能生子也①。』
黃帝曰:『余聞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陰陽②。
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,肌肉若一③,故能壽敝天地,無有終時④,此其道生⑤。
【012文】
中古之時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①,和於陰陽,調於四時②,去世離俗,積精全神③。
遊行天地之間,視聽八達之外④。
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,亦歸於真人。
【013文】
其次有聖人者,處天地之和,從八風之理①,適嗜欲於世俗之間,無恚嗔之心②,行不欲離於世,被服章③,舉不欲觀於俗④,外不勞形於事,內無思想之患⑤,以恬愉為務,以自得為功⑥,形體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數⑦。
【014文】
其次有賢人者,法則天地,象似日月①,辯列星辰,逆從陰陽,分別四時②,將從上古,合同於道,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③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1:41
0004課【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001文】
春三月,此謂發陳①。
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②,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③,被髮緩形,以使志生④,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⑤,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⑥。
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⑦。
【002文】
夏三月,此謂蕃秀①。
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②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③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④。
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⑤。
【003文】
秋三月,此謂容平①。
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②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③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④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⑤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⑥,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⑦。
逆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,奉藏者少⑧。
【004文】
冬三月,此謂閉藏①。
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②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③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④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⑤,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⑥。
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⑦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1:49
0005課【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》005文至009文】
【005文】
天氣,清淨光明者也①,藏德不止②,故不下也③。
天明,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④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⑤,雲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⑥,交通不表,萬物命故不施,不施則名木多死⑦。
惡氣不發,風雨不節,白露不下,則菀槀不榮⑧。
賊風數至,暴雨數起,天地四時不相保,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⑨。
唯聖人從之,故身無奇病,萬物不失,生氣不竭⑩。
【006文】
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①。
逆夏氣,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②。
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③。
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沈④。
【007文】
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①。
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②,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③。
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④。
【008文】
故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
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①。
道者,聖人行之,愚者佩之②,從陰陽則生,逆之則死,從之則治,逆之則亂,反順為逆是謂內格③。
【009文】
是故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;不治已亂,治未亂,此之謂也①。
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乎②!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2:07
0006課【生氣通天論篇第三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001文】
黃帝曰:『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氣九州、九竅、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①。
其生五,其氣三,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②。
【002文】
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①。
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②。
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,而通神明③,失之,則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衞氣散解④,此謂自傷氣之削也⑤。
【003文】
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①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②。
是故陽因而上,衞外者也③。
因於寒,欲如運樞,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④。
因於暑,汗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⑤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⑥。
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⑦。
因於氣,為腫。
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⑧。
【004文】
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辟積於夏,使人煎厥①。
目盲不可以視,耳閉不可以聽,潰潰乎若壞都,汩汩乎不可止②。
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③。
有傷於筋縱,其若不容④。
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⑤。
汗出見濕,乃生痤疿⑥。
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。
受如持虛⑦,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欝乃痤⑧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2:18
0007課【生氣通天論篇第三》005文至007文】
【005文】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①。
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②。
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③。
俞氣化薄,傳為善畏及為驚駭④。
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⑤。
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爍,穴俞以閉,發為風瘧⑥。
故風者,百病之始也。
清靜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時之序也⑦。
【006文】
故病久則傳化,上下不並,良醫弗為①。
故陽畜積病死,而陽氣當隔,隔者當瀉,不亟正治,粗乃敗之②。
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③。
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④。
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,反此三時,形乃困薄⑤。』
【007文】
岐伯曰①:『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②。
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③。
陽不勝其陰,則五藏氣爭,九竅不通④。
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⑤。
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聦明,氣立如故⑥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2:31
0008課【生氣通天論篇第三》008文至010文】
【008文】
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①。
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②。
因而大飲,則氣逆③。
因而強力,腎氣乃傷,高骨乃壞④,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⑤。
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⑥。
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⑦。
【009文】
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①。
陰平陽祕,精神乃治②。
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③。
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④。
是以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⑤。
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⑥。
秋傷於濕,上逆而欬⑦,發為痿厥⑧。
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⑨。
【010文】
四時之氣,更傷五藏①。
陰之所生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傷在五味②,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③,味過於鹹,大骨氣勞,短肌,心氣抑④。
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⑤。
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⑥。
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⑦。
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湊理以密,如是則骨氣以精,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⑧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2:39
0009課【金匱真言論篇第四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天有八風,經有五風,何謂①?』
岐伯對曰:『八風發邪,以為經風,觸五藏,邪氣發病②。
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四時之勝也③。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④。
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脇⑤。
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⑥。
北風生於冬,病在腎,俞在腰股⑦。
中央為土,病在脾,俞在脊⑧。
【002文】
故春氣者,病在頭①。
夏氣者,病在藏②。
秋氣者,病在肩背③。
冬氣者,病在四支④。
故春善病鼽衂⑤,仲夏善病胸脇⑥,長夏善病洞泄寒中⑦,秋善病風瘧⑧,冬善病痺厥⑨。
【003文】
故冬不按蹻,春不鼽衂①。
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脇,長夏不病洞泄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痺厥。
飧泄而汗出也②。
【004文】
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
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①。
夏暑,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②。
此平人脈法也。
故曰陰中有陰,陽中有陽③。
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。
日中至黃昏,天之陽,陽中之陰也④。
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。
雞鳴至平旦,天之陰,陰中之陽也⑤。
故人亦應之⑥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2:51
0010課【金匱真言論篇第四》005文至007文】
【005文】
夫言人之陰陽,則外為陽,內為陰。
言人身之陰陽,則背為陽,腹為陰。
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,則藏者為陰,府者為陽①。
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藏皆為陰。
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六府皆為陽②。
所以欲知陰中之陰,陽中之陽者,何也?
為冬病在陰,夏病在陽,春病在陰,秋病在陽,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。
故
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③。
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④。
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⑤。
腹為陰,陰中之陽,肝也⑥。
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⑦。
此皆陰陽表裏,內外雌雄,相輸應也。
故以應天之陰陽也⑧。』
【006文】
帝曰:『五藏應四時,各有收受乎?』
岐伯曰:『有。
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,藏精於肝①。
其病發驚駭②。
其味酸,其類草木③。
其畜雞④,其榖麥⑤。
其應四時,上為嵗星⑥。
是以春氣在頭也⑦。
其音角⑧。
其數八⑨。
是以知病之在筋也⑩。
其臭臊⑪。
【007文】
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,藏精於心①。
故病在五藏②。
其味苦,其類火③。
其畜羊④。
其榖黍⑤。
其應四時,上為熒惑星⑥。
是以知病之在脈也⑦。
其音徵⑧。
其數七⑨。
其臭焦⑩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2 12:57
0011課【金匱真言論篇第四》008文至011文】
【008文】
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①。
其味甘,其類土②。
故病在舌本③。
其畜牛④。
其榖稷⑤。
其應四時,上為鎮星⑥。
是以知病之在肉也⑦。
其音宮⑧。
其數五⑨。
其臭香⑩。
【009文】
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①。
故病在背②。
其味辛,其類金③。
其畜馬④。
其榖稻⑤。
其應四時,上為太白星⑥。
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⑦。
其音商⑧。
其數九⑨。
其臭腥⑩。
【010文】
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①。
故病在谿②。
其味鹹,其類水③。
其畜彘④。
其穀豆⑤。
其應四時,上為辰星⑥。
是以知病之在骨也⑦。
其音羽⑧。
其數六⑨。
其臭腐⑩。
【011文】
故善為脈者,謹察五藏六府,一逆一從,陰陽表裏,雌雄之紀,藏之心意,合心於精①。
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,是謂得道②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04
0012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01文至005文】
【陰陽應象大論篇】第五①
【001文】
黃帝曰:『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①。
萬物之綱紀②,變化之父母③,生殺之本始④,神明之府也⑤。
治病必求於本⑥。
【002文】
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①。
陰靜陽躁②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③。
陽化氣,陰成形④。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⑤。
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⑥,清氣在下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則生䐜脹⑦。
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⑧。
【003文】
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。
地氣上為雲,天氣下為雨。
雨出地氣,雲出天氣①。
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②。
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藏③。
清陽實四支,濁陰歸六府④。
【004文】
水為陰,火為陽①。
陽為氣,陰為味②。
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③。
精食氣,形食味④。
化生精,氣生形⑤。
味傷形,氣傷精⑥。
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⑦。
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⑧。
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⑨。
味厚則泄,薄則通,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⑩。
【005文】
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①。
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;
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②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37
0013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06文至010文】
【006文】
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①。
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②。
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③。
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④。
寒傷形,熱傷氣⑤。
氣傷痛,形傷腫⑥。
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
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⑦。
【007文】
風勝則動①。
熱勝則腫②。
燥勝則乾③。
寒勝則浮④。
濕勝則濡寫⑤。
【008文】
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①。
人有五藏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②。
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③。
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④。
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⑤。
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⑥。
故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⑦。
故曰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⑧。
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⑨。
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⑩。
秋傷於濕,冬生欬嗽⑪。
【009文】
帝曰:『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藏府,端絡經脈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,谿谷屬骨,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陰陽,盡有經紀,外內之應,皆有表裏,其信然乎①?』
岐伯對曰:『東方生風②。
風生木③,木生痠④,酸生肝⑤,肝生筋⑥,筋生心⑦,肝主目⑧,其在天為玄⑨,在人為道⑩,在地為化⑪,化生五味⑫。
【010文】
道生智①,玄生神②,神在天為風③,在地為木④,在體為筋⑤,在藏為肝⑥,在色為蒼⑦,在音為角⑧,在聲為呼⑨,在變動為握⑩,在竅為目⑪,在味為酸⑫,在志為怒⑬。
怒傷肝⑭,悲勝怒⑮,風傷筋⑯,燥勝風⑰,酸傷筋⑱,辛勝酸⑲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38
0014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11文至015文】
【011文】
南方生熱①,熱生火②,火生苦③,苦生心④,心生血⑤,血生脾⑥,心主舌⑦,其在天為熱⑧,在地為火⑨,在體為脈⑩,在藏為心⑪,在色為赤⑫,在音為徵⑬,在聲為笑⑭,在變動為憂⑮,在竅為舌⑯,在志為喜⑰,在味為苦⑱。
【012文】
喜傷心①,恐勝喜②,熱傷氣③,寒勝熱④,苦傷氣⑤,鹹勝苦⑥。
【013文】
中央生濕①,濕生土②,土生甘③,甘生脾④,脾生肉⑤,肉生肺⑥,脾主口⑦,其在天為濕⑧,在地為土⑨,在體為肉⑩,在藏為脾⑪,在色為黃⑫,在音為宮⑬,在聲為歌⑭,在變動為噦⑮,在竅為口⑯,在味為甘⑰,在志為思⑱。
【014文】
思傷脾①,怒勝思②,濕傷肉③,風勝濕④,甘傷肉⑤,酸勝甘⑥。
【015文】
西方生燥①,燥生金②,金生辛③,辛生肺④,肺生皮毛⑤,皮毛生腎⑥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40
0015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16文至020文】
【016文】
肺主鼻①,其在天為燥②,在地為金③,在體為皮毛④,在藏為肺⑤,在色為白⑥,在音為商⑦,在聲為哭⑧,在變動為欬⑨,在竅為鼻⑩,在味為辛⑪,在志為憂⑫。
【017文】
憂傷肺①,喜勝憂②,熱傷皮毛③,寒勝熱④,辛傷皮毛⑤,苦勝辛⑥。
【018文】
北方生寒①,寒生水②,水生鹹③,鹹生腎④,腎生骨髓⑤,髓生肝⑥。
【019文】
腎主耳①,其在天為寒②,在地為水③,在體為骨④,在藏為腎⑤,在色為黑⑥。
【020文】
在音為羽①,在聲為呻②,在變動為慄③,在竅為耳④,在味為鹹⑤,在志為恐⑥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46
0016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21文至025文】
【021文】
恐傷腎①,思勝恐②,寒傷血③,燥勝寒④,鹹傷血⑤,甘勝鹹⑥。
【022文】
故曰:『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①。
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②。
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③。
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④。
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⑤。』
故曰:『陰在內,陽之守也,陽在外,陰之使也⑥。』
【023文】
帝曰:『法陰陽奈何?』
岐伯曰:『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麤為之俛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,以煩寃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①。
陰勝則身寒,汗出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②,能夏不能冬③。
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』
【024文】
帝曰:『調此二者奈何①?』
岐伯曰:『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②。
年四十,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③。
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聦明矣④。
年六十,陰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⑤。
【025文】
故曰:『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①。』故同出而名異耳②。
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③。
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④。
有餘則耳目聦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⑤。
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⑥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49
0017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26文至030文】
【026文】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①。
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,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②。』
【027文】
帝曰:『何以然?』
岐伯曰:『東方,陽也。
陽者,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,故使耳目聦明而手足不便也。
西方,陰也。
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聦明而手足便也。
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①。
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②。
故能為萬物之父母③。
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④。
是故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⑤。
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⑥。
【028文】
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藏①。
天氣通於肺②。
地氣通於嗌③。
風氣通於肝④。
雷氣通於心⑤。
穀氣通於脾⑥。
雨氣通於腎⑦。
【029文】
六經為川①。
腸胃為海②。
九竅為水注之氣③。
以天地為之陰陽④。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⑤。
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⑥。
暴氣象雷⑦。
逆氣象陽⑧。
【030文】
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①。
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②。
故善治者,治皮毛③,其次治肌膚④,其次治筋脈⑤,其次治六府⑥,其次治五藏。
治五藏者,半死半生也⑦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3-14 19:56
0018課【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031文至035文】
【031文】
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藏①。
水榖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府②。
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③。
【032文】
故
善用鍼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裏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①。
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②,審清濁而知部分③,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④,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⑤,按尺寸觀浮沈滑濇,而知病所生以治⑥。
無過以診,則不失矣⑦。
【033文】
故曰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①。
其盛,可待衰而已②。
故因其輕而揚之③。
因其重而減之④。
因其衰而彰之⑤。
【034文】
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①。
其高者,因而越之②。
其下者,引而竭之③。
中滿者,瀉之於內④。
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⑤。
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⑥。
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⑦。
其實者,散而瀉之⑧。
【035文】
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①。
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②。
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③。
血實宜決之④。
氣虛宜﹝制牛﹞引之⑤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5-26 13:03
0019課【陰陽離合論篇第六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陰陽離合論篇】第六①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①。
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』
【002文】
岐伯對曰:『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①。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②。
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③。
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④。
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⑤。
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⑥。』
【003文】
帝曰:『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?』
岐伯曰:『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①。
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②。
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③。
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④。
【004文】
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①。
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②。
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③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5-26 15:05
0020課【陰陽離合論篇第六》005文至007文】
【005文】
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①。
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②。
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③。
三經者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④。
【006文】
帝曰:『願聞三陰?』
岐伯曰:『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①。
然則中為陰,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②。
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③。
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④。
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⑤。
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⑥。
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⑦。
【007文】
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①。
三經者不得相失也。
搏而勿沈,名曰一陰②。
陰陽(雩重)(雩重),積傳為一周,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③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5-26 15:19
0021課【陰陽別論篇第七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陰陽別論篇】第七①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①?』
岐伯對曰:『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②。
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③。
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④。
【002文】
所謂陰者,真藏也。
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①。
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②。
別于陽者,知病處也;
別于陰者,知死生之期③。
【003文】
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①。
別于陽者,知病忌時;
別于陰者,知死生之期②。
謹熟陰陽,無與眾謀③。
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。
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,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④。
凡持真脈之藏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;
心至懸絕,九日死;
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;
腎至懸絕,七日死;
脾至懸絕,四日死⑤。』
【004文】
曰:『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①。
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②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5-26 15:29
0022課【陰陽別論篇第七》005文至008文】
【005文】
※曰:『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①。
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㿗疝②。』
【006文】
曰:『一陽發病,少氣善欬善泄①。
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隔②。
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、背痛、善噫、善欠,名曰風厥③。
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、心滿、善氣④。
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支不舉⑤。
【007文】
鼓一陽曰鈎,鼓一陰曰毛,鼓陽勝急曰絃,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①。
陰爭于內,陽擾于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②。
【008文】
陰之所生和本,曰和①。
是故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②。
淖則剛柔不和,經氣乃絕③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5-26 15:36
0023課【陰陽別論篇第七》009文至012文】
【009文】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①。
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②。
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謂之生陽③。
心之肺,謂之死陰④。
肺之腎,謂之重陰⑤。
腎之脾,謂之辟陰,死不治⑥。
【010文】
結陽者,腫四支①。
結陰者,便血一升②。
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③。
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腫④。
二陽結,謂之消⑤。
三陽結,謂之隔⑥。
三陰結,謂之水⑦。
【011文】
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痺①。
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②。
陰陽虛,腸辟死③。
陽加于陰,謂之汗④。
陰虛陽搏,謂之崩⑤。
【012文】
三陰俱搏,二十日夜半死①。
二陰俱搏,十三日夕時死②。
一陰俱搏,十日死③。
三陽俱搏且鼓,三日死④。
三陰三陽俱搏,心腹滿,發盡,不得隱曲,五日死⑤。
二陽俱搏,其病溫,死不治,不過十日死⑥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5:27
0024課【靈蘭秘典論篇第八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靈蘭秘典論篇第八】①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①?』
岐伯對曰:『悉乎哉問也!
請遂言之。
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②。
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③。
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④。
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⑤。
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⑥。
【002文】
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①。
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②。
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③。
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④。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⑤。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⑥。
【003文】
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①。
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世不殆,以為天下則大昌②。
主不明,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,以為天下者,其宗大危,戒之!
戒之③!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5:34
0025課【靈蘭秘典論篇第八》004文至005文】
【004文】
至道在微,變化無窮,孰知其原①。
窘乎哉!
消者瞿瞿②,孰知其要,閔閔之當,孰者為良③。
【005文】
恍惚之數,生于毫氂①。
毫氂之數起于度量,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②。』
黃帝曰:『善哉!
余聞精光之道,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,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③。』
黃帝乃擇吉日良兆,而藏靈蘭之室,以傳保焉④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5:42
0026課【六節藏象論篇第九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六節藏象論篇第九】①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,人以九九制會①。
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,以為天地久矣,不知其所謂也②。』
【002文】
岐伯對曰:『昭乎哉問也!
請遂言之。
夫六六之節,九九制會者,所以正天之度,氣之數也①。
天度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;
氣數者,所以紀化生之用也②。
【003文】
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。
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。
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,積氣餘而盈閏矣①。
立端于始,表正于中,推餘于終而天度畢矣②。』
【004文】
帝曰:『余已聞天度矣。
願聞氣數何以合之?』
岐伯曰:『天以六六為節,地以九九制會①。
天有十日,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復而終歲,三百六十日法也②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5:52
0027課【六節藏象論篇第九》005文至008文】
【005文】
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本于陰陽,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①。
故其生五,其氣三②。
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③。
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④。
故形藏四,神藏五,合為九藏,以應之也⑤。
【006文】
帝曰:『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。
夫子言積氣盈閏,願聞何謂氣?
請夫子發蒙解惑焉①。』
岐伯曰:『此上帝所秘,先師傳之也②。』
帝曰:『請遂聞之③。』
岐伯曰:『五日謂之候,三候謂之氣,六氣謂之時,四時謂之歲,而各從其主治焉④。
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。
終朞之日,周而復始,時立氣布,如環無端,候亦同法,故曰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矣⑤。』
【007文】
帝曰:『五運之始,如環無端,其太過不及,何如?』
岐伯曰:『五氣更立,各有所勝,盛虛之變,此其常也①。』
帝曰:『平氣何如?』
岐伯曰:『無過者也②。』
帝曰:『太過不及奈何?』
岐伯曰:『在經有也③。』
【008文】
帝曰:『何謂所勝?』
岐伯曰:『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得五行時之勝,各以氣命其藏①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7:51
0028課【六節藏象論篇第九》009文至011文】
【009文】
帝曰:『何以知其勝?』
岐伯曰:『求其至也,皆歸始春①。
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所不勝,而乘所勝也。
命曰:「氣淫。」不分,邪僻內生,工不能禁②。
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薄之也。
命曰:「氣廹。」所謂求其至者,氣至之時也③。
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,失時反候,五治不分,邪僻內生,工不能禁也④。』
【010文】
帝曰:『有不襲乎①?』
岐伯曰:『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,氣之不襲是謂非常,非常則變矣②。』
帝曰:『非常而變,奈何②?』
岐伯曰:『變至則病,所勝則微,所不勝則甚,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。
故非其時則微,當其時則甚也③。』
【011文】
帝曰:『善。
余聞氣合而有形,因變以正名,天地之運,陰陽之化,其于萬物,孰少孰多,可得聞乎①?』
岐伯曰:『悉哉問也!
天至廣不可度,地至大不可量,大神靈問,請陳其方②。
草生五色,五色之變,不可勝視,草生五味,五味之美,不可勝極③。
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④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7:58
0029課【六節藏象論篇第九》012文至016文】
【012文】
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①。
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上使五色脩明,音聲能彰。
五味入口,藏于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②。』
【013文】
帝曰:『藏象何如①?』
岐伯曰:『心者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,為陽中之太陽,通于夏氣②。
肺者,氣之本魄之處也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為陽中之太陰,通于秋氣③。
【014文】
腎者,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髮,其充在骨,為陰中之少陰,通于冬氣①。
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以生血氣,其味酸,其色蒼②。
此為陽中之少陽,通于春氣③。
【015文】
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轉味而入出者也①。
其華在脣四白,其充在肌,其味甘,其色黃②。
此至陰之類,通于土氣③。
凡十一藏,取決于膽也④。
【016文】
故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已上為格陽①。
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已上為關陰②。
人迎與寸口俱盛,四倍已上為關格,關格之脈贏,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③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8:08
0030課【五藏生成篇第十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五藏生成篇第十】①
【001文】
心之合脈也①。
其榮色也②。
其主腎也③。
肺之合皮也④。
其榮毛也⑤。
其主心也⑥。
【002文】
肝之合筋也①。
其榮爪也②。
其主肺也③。
脾之合肉也④。
其榮脣也⑤。
其主肝也⑥。
腎之合骨也⑦。
其榮髮也⑧。
其主脾也⑨。
【003文】
是故多食鹹,則脈凝泣,而變色①。
多食苦,則皮槁,而毛拔②。
多食辛,則筋急,而爪枯③。
多食酸,則肉胝䐢,而脣揭④。
多食甘,則骨痛,而髮落⑤。
此五味之所傷也⑥。
【004文】
故心欲苦①,肺欲辛②,肝欲酸③,脾欲甘④,腎欲鹹⑤,此五味之所合也⑥。
五藏之氣⑦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8:13
0031課【五藏生成篇第十》005文至007文】
【005文】
故色見青,如草茲者死①。
黃如枳實者死②。
黑如炱者死③。
赤如衃血者死④。
白如枯骨者死⑤。
此五色之見死也⑥。
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,此五色之見生也⑦。
【006文】
生于心,如以縞裹朱;
生于肺,如以縞裹紅;
生于肝,如以縞裹紺;
生于脾,如以縞裹栝樓實;
生于腎,如以縞裹紫①。
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②。
【007文】
色味當五藏,白當肺辛,赤當心苦,青當肝酸,黃當脾甘,黑當腎鹹①。
故白當皮,赤當脈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②。
諸脈者,皆屬于目③。
諸髓者,皆屬于腦④。
諸筋者,皆屬于節⑤。
諸血者,皆屬于心⑥。
諸氣者,皆屬于肺⑦。
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⑧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8:18
0032課【五藏生成篇第十》008文至011文】
【008文】
故人臥,血歸于肝①。
肝受血而能視②。
足受血而能步③。
掌受血而能握④。
指受血而能攝⑤。
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于膚者為痺⑥。
凝于脈者為泣⑦。
凝于足者為厥⑧。
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痺厥也⑨。
【009文】
人有大谷十二分①。
小谿三百五十四,名少十二俞②。
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③。
鍼石緣而去之④。
【010文】
診病之始,五決為紀①。
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②。
所謂五決者,五脈也③。
【011文】
是以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①。
徇蒙招尤,目冥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②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12 18:24
0033課【五藏生成篇第十》012文至016文】
【012文】
腹滿䐜脹,支鬲胠脇,下厥上胃,過在足太陰陽明①。
欬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太陰②。
心煩頭痛,病在鬲中,過在手巨陽少陰③。
【013文】
夫脈之小、大、滑、濇、浮、沈,可以指別①。
五藏之象,可以類推②。
五藏相音,可以意識③。
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④。
能合脈色,可以萬全⑤。
【014文】
赤,脈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于食,名曰心痺①。
得之外疾,思慮而心虛,故邪從之②。
白,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,驚,有積氣在胸中,喘而虛,名曰肺痺寒熱③。
得之醉而使內也④。
【015文】
青,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、支胠,名曰肝痺①。
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
腰痛,足清,頭痛②。
黃,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③。
女子同法得之,疾使四支,汗出當風④。
【016文】
黑,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痺①。
得之沐浴清水而臥②。
凡相五色之奇脈,面黃目青,面黃目赤,面黃目白,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也③。
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④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4:34
0034課【五藏別論篇第十一》001文至004文】
【五藏別論篇第十一】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,或以腸胃為藏,或以為府,敢問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①。』
岐伯對曰:『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于陰而象于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恒之府②。
【002文】
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藏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,此不能久留,輸瀉者也①。
魄門亦為五藏使,水榖不得久藏②。
所謂五藏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③。
六府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④。
所以然者,水榖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⑤。
食下則腸實而胃虛⑥。
故曰:『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也。』
【003文】
帝曰:『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①?』
岐伯曰:『胃者,水榖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②。
五味入口,藏于胃,以養五藏氣,氣口亦太陰也③。
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④。
【004文】
故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與其病也①。
拘于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②。
惡于鍼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③。
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矣④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4:47
0035課【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》001文至003文】
【重廣補注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卷第四】
啟玄子次注,林億、孫奇、高保衡等奉敕校正,孫兆重改誤。
《異法方宜論》《移精變氣論》《湯液醪醴論》
《玉板論要篇》《診要經終論》
【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】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醫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,何也?』
岐伯對曰:『地勢使然也②。
故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③。
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④。
其民食魚而嗜鹹,皆安其處,美其食⑤。
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⑥。
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為癰瘍⑦。
其治宜砭石⑧。
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⑨。
【002文】
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也①。
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②。
其民不衣而褐薦,其民華食而脂肥③。
故邪不能傷其形體,其病生于內④。
其治宜毒藥⑤。
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⑥。
【003文】
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。
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①。
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藏寒生滿病②。
其治宜灸焫③。
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④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4:52
0036課【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》004文至006文】
【004文】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。
其地下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①。
其民嗜酸而食胕②。
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,其病攣痺③。
其治宜微鍼④。
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⑤。
【005文】
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①。
其民食雜而不勞②。
故其病多痿厥寒熱③。
其治宜導引按蹻④。
故導引按蹻者,亦從中央出也⑤。
【006文】
故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①。
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體也②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4:59
0037課【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》001文至003文】
【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】
【001文】
帝問曰:『余聞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,今世治病,毒藥治其內,鍼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,何也?』
岐伯對曰:『往古人居禽獸之閒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內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官之形②。
此恬憺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。
故毒藥不能治其內,鍼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③。
當今之世不然④。
憂患緣其內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。』
【002文】
帝曰:『善。
余欲臨病人,觀死生決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可得聞乎?』
岐伯曰:『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①。
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四時八風六合,不離其常②。
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③。
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④。
【003文】
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于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①。
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②。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5:04
0038課【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》004文至006文】
【004文】
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液十日,以去①八風五痺之病。
十日不已,治以②草蘇草荄之枝,本末為助,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
【005文】
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,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①。
病形已成,乃欲微鍼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②。
粗工兇兇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③。
【006文】
帝曰:『願聞要道。』
岐伯曰:『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①。
逆從到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②。
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③。』
帝曰:『余聞其要于夫子矣。
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餘之所知也。』
岐伯曰:『治之極于一。』
帝曰:『何謂一?』
岐伯曰:『一者因得之④。』
帝曰:『奈何?』
岐伯曰:『閉戶塞牖,繫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⑤。
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』
帝曰:『善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5:10
0039課【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》001文至003文】
【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】
【001文】
黃帝問曰:『為五榖湯液及醪醴奈何①?』
岐伯對曰:『必以稻米,炊之稻薪,稻米者完,稻薪者堅②。』
帝曰:『何以然③?』
岐伯曰:『此得天地之和,高下之宜,故能至完,伐取得時,故能至堅也④。』
【002文】
帝曰:『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,為而不用,何也?』
岐伯曰:『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,以為備耳①。
夫上古作湯液,故為而弗服也②。
中古之世,道德稍衰,邪氣時至,服之萬全③。』
【003文】
帝曰:『今之世不必已,何也①?』
岐伯曰:『當今之世,必齊毒藥攻其中,鑱石鍼艾治其外也②。』
帝曰:『形弊血盡,而功不立者何?』
岐伯曰:『神不使也。』
帝曰:『何謂神不使?』
岐伯曰:『鍼石道也③。
精神不進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④。
今精壞神去,榮衞不可復收,何者?
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,精氣弛壞,榮泣衞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⑤。』
作者: 術龍 時間: 2015-6-24 15:31
0040課【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》004文至005文】
【004文】
帝曰:『夫病之始生也,極微極精,必先入結于皮膚,今良工皆稱曰病成,名曰逆,則鍼石不能治,良藥不能及也。
今良工皆得其法,守其數,親戚兄弟遠近,音聲日聞于耳,五色日見于目,而病不愈者亦何?
暇不早乎①!』
岐伯曰:『病為本,工為標,標本不得,邪氣不服,此之謂也②。』
【005文】
帝曰:『其有不從毫毛而生,五藏陽以竭也。
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于內,氣耗于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于內,而形施于外,治之奈何②?』
岐伯曰:『平治于權衡,去宛陳莝③。
微動四極,溫衣,繆剌其處以復其形,開鬼門,潔淨府,精以時服,五陽已布,疏滌五藏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④。』
帝曰:『善。』
| 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mobile.78953.wsky.ink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